至于七情六欲,乃凡夫俗子才有之业障,不足为道也!”
孙太监:“……”
谁踏马的更像是太监?老子想跟你说点实在话,你却隔着几千里虚空拍马屁?
老子都说了皇帝也是个人,你却非要说皇帝是个神!
这样说不通,孙太监又换了个方向问道:“那你得了个武状元,也算是皇恩浩荡了,你要如何报效皇恩?”
林大官人慷慨激昂的说:“自当竭尽全力,尽忠报国!唯有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!如此方才不负皇恩!”
孙太监揉了揉额头,遇上这种死活不开窍的榆木脑袋,真是叫人头疼啊。
于是孙太监暴躁起来,直接挑明了说:“咱家看你骨骼清奇,乃是万中无一的征敛奇才!
你又不是那些迂腐文官,要把格局打开!你能向宫中进贡财物,就是报效皇恩!”
林大官人振振有词的说: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!全天下都是皇上的,哪还用刻意征敛?”
孙太监不听这些屁话,只问道:“加派一万匹的事情,能不能做?”
林大官人开始叫苦:“苏州城的情况,孙公你也不是不知道,一万匹听起来不多,但肯定又会让城里骚动。”
孙太监真想逼着林泰来去做事,但他也很清楚,自己没那个实力。
最近苏州城流行一句话:不怕闹民变,就怕林泰来斡旋民变。
所以孙隆想了想后,又用商量的语气说:“那你认为,该是多少匹合适?”
林大官人忽然仰天“哈哈”大笑几声,“孙公明明有财源广进的办法,却为什么只想着杀鸡取卵涸泽而渔?”
孙隆连忙追问道:“什么?有什么财源广进的法子?”
林大官人不急不慌,笑容可掬的反问说:“看来孙公确实很想报效皇恩了?”
看着林大官人现在这小表情,再想起刚才,林大官人在自己的围追堵截下,被迫左右闪避的狼狈表现,孙太监忽然记起了一句话。
最高明的猎人,往往是以猎物的身份出现。
海洋思维
(上一章已经放出)
孙太监终于意识到,自己可能被套路了,方才林泰来真的就是装疯卖傻,然后等着自己从主动落入被动。
但面对苏州土霸王,孙太监决定还是拿出一点尊重来,用平等的身份进行对话。
并不是因为林泰来这个人值得尊重,而是林泰来在苏州的实力值得尊重。
林大官人又问道:“征收一万匹绫罗绸缎,和贩卖一万匹绫罗绸缎于两洋,哪个获利多?”
这个问题想都不用想,孙太监答道:“当然是后者!
但是我怎么做到?我提督织造,又不是提举市舶司!”
倭乱之后,浙江、福建的市舶司都被废了,现在只剩广东的市舶司还在运转,另两个还没恢复。
距离外贸大爆发还有点时间,朝廷对于恢复市舶司似乎也不是那么迫切。
林大官人回应说:“孙公格局也不妨放大一些,正所谓,没有条件,创造条件也要上!”
孙隆脑子也不慢,随即想到先前另一条经济新闻——林守备讲话指出,苏州要有能直达的海港!
林大官人悠悠的说:“听说发源于太湖的吴淞江水量充沛,河道宽阔平直,当年由西向东直接汇入大海。
在前朝宋元的时候,外洋海船可以从古吴淞江口,沿着吴淞江直达苏州。
只可惜后来吴淞江下游出现淤塞,二十年前海青天当应天巡抚并兴修水利的时候,把吴淞江引入了向北的大黄浦河。
从此吴淞江成为大黄浦河的支流,就没有下游以及入海口了。”
林大官人这时候所说的大黄浦河,就是后世知名的黄浦江。
而古吴淞江入海口,则在后世著名的浦东。改开之前浦东沿海有多落后大家都知道,和古吴淞江口被废弃有直接关系。
当然对林大官人来说,区别就是古吴淞江口与苏州航运极为方便,从大黄浦河就不方便。
孙隆不是无能太监,当即就反问道:“那你知道,海瑞为什么会这样做?
第一,大黄浦并不直接入海,而是在江海交会口附近注入了长江,那里兵营遍布、江防严密。
第二,大黄浦下游河道弯弯曲曲,曲折非常多,还有淀山湖阻隔,如果外洋船只想通过大黄浦逆流而上,航行非常不容易。
所以海瑞把吴淞江变成大黄浦支流,废弃古吴淞江入海口,是为了防范外敌海上来袭,保证苏松腹地的安全。
这又说明什么?说明朝廷对江南的要求就是安全第一,不认为江南需要有海港!”
孙太监的意思总而言之,从大黄浦河深入苏州不方便,反而在朝廷眼里成了防守优势。
这就是观念的不同了,外向海洋思维和内敛大陆思维的区别。
林大官人稍加思索后,开口道:“我只说三点,
好版主